偏袒偶像吸毒,“底氣”從何而來
如果置法治尊嚴于不顧,一再聲援、縱容明星吸毒行為,那就不是簡單的粉絲文化所能解釋了,而更像是一種病態(tài)的扭曲心理。
近日,當紅娛樂明星柯震東和房祖名因吸毒被警方逮捕。這原本是一個令人痛心的新聞事件,然而比明星吸毒更讓人震驚的是,看到在獄中含淚懺悔的偶像,許多粉絲卻在網(wǎng)絡上發(fā)出了“男神挺住”“不知道在里面能吃飽嗎”“出來了,你還是我們的男神”等“溫情脈脈”的呼聲。為吸毒明星加油的相關話題也迅速登上了微博的熱門話題排行榜。這不禁讓人沉思:我們如何認識這類粉絲行為以及背后的粉絲文化?
娛樂明星們通過自己的作品,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虛幻的影像,滿足了很多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實現(xiàn)不了的愿望,從而讓粉絲們沉醉其中,甚至難以自拔。粉絲們“入戲太深”往往會產(chǎn)生兩個后果,要么迷失在飄渺的夢境中難以自拔,要么拒絕易碎的現(xiàn)實而持續(xù)做夢。而一旦這個“美麗的幻境”走向破碎,毀滅的不單單是偶像本人,更是粉絲的想象世界。為了對抗這種不安全感以及身份認同的焦慮,粉絲往往會選擇性地、間歇性地蒙上雙眼,以此修復并重建個體想象的連續(xù)性和完整性,這是粉絲文化最普遍的心理機制。
然而年輕的粉絲們可能忘了,吸毒已經(jīng)不是普通的道德過錯,而是人人都必須時刻警惕的法律紅線。然而,面對如此嚴重的違法行為,有的粉絲對偶像的“百般呵護”卻似乎愈發(fā)濃烈。據(jù)媒體報道,福州一位16歲少女聽聞偶像吸毒被抓,江邊垂淚撕碎海報;明星吸毒后在電視上含淚道歉,其當時身穿的同款囚服卻在網(wǎng)上熱賣……年輕人縱然可以盡情地經(jīng)營并玩味自己的“小時代”,但有意抵觸甚至褻瀆法律的威嚴,這是需要全社會警醒和反思的。
其實,粉絲是一種文化身份,但同時也代表一種文化氣質。粉絲的寬容縱然可以理解,但卻不值得提倡和夸大,因為這是對社會公德的公然挑釁。對于媒體而言,同樣不宜助長各種變著花樣的溫情演繹。面對偶像吸毒,當包容毫無節(jié)制地“進化”為縱容,某種程度上會助長明星的犯罪欲望,降低防御底線。只有給明星“最致命的威脅”,才能兌現(xiàn)公眾人物本應承擔的道德表率角色,而最大的制約力量,則來自于粉絲的價值判斷與善惡標準。
相較于其他人的吸毒行為,柯震東擔任過禁毒宣傳片的形象大使,他曾在億萬粉絲面前堅定地喊出“我不吸毒”,可如今卻因為吸毒而悔恨不已,這又是多么深刻的諷刺啊!如果置法治尊嚴于不顧,一再縱容明星吸毒行為,甚至任由粉絲毫無原則地演繹下去,那就不是簡單的粉絲文化所能解釋的了,而更像是一種病態(tài)的扭曲心理,這不能不說是我們時代的遺憾。
在這匪夷所思的粉絲文化背后,真正折射出的是年輕人的是非觀問題。是非觀是人格構成的基本內容,這既是人性的內在呼喚,也是法治和道德竭力守護的邊界。簡單來說,是非觀涉及三種品格構成:一是對法治話語的由衷敬畏,二是對社會道德的普遍守護,三是對公共價值的根本尊重。以此看來,此次明星吸毒事件中的粉絲行為,正是是非觀混亂的直接表現(xiàn)。
其實,一些粉絲之所以在明星吸毒問題上“心太軟”,不能不提到一些青少年的叛逆心理。他們追求個性,固執(zhí)地與傳統(tǒng)和權威保持距離。他們善于發(fā)現(xiàn)并捕捉日常生活中的“與眾不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并且經(jīng)常借助自嘲式的“標新立異”來消解權威,彰顯個性。吸毒明星的一些粉絲之所以不明是非,也許與這種特殊的亞文化心理有關。誠然,我們要尊重當代青少年的社會性格,但法治框架內的正面引導卻是必須的。強化對青少年的法律意識培養(yǎng),并使其內化為是非判斷的基本原則和認知尺度,這是學校與社會教育迫切需要跟進的一堂課。劉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