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敢吃炒瓜子嗎?”這兩天,不少市民在微博上表達對“炒瓜子”的恐懼,明礬、滑石粉等詞匯也因與“炒瓜子”掛鉤而備受關注。蘇州質監(jiān)部門22日對從市場上隨機抽樣的炒瓜子進行檢測。結果發(fā)現(xiàn),七種瓜子均檢出鋁含量。(2月24日《京華時報》)
幾天前,上海、南京等地傳出“染色瓜子”、“添加劑瓜子”等傳聞,隨即引發(fā)各地對瓜子安全性的普遍擔憂。蘇州質監(jiān)部門及時對市場上的“炒瓜子”進行抽檢,并將結果公之于眾,反應迅速值得肯定。七種瓜子均被檢出鋁含量,大量吸收可能損害大腦及神經(jīng)細胞,而工業(yè)滑石粉更可能致癌,這樣的結論也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傳言的正確。雖然抽檢的只是蘇州,但基本可以確定,國內市場上的“炒瓜子”質量均不容樂觀。
一個細節(jié)很值得關注。據(jù)質檢人員介紹,明礬(鋁含量)和滑石粉(鎂含量)目前并不在國家標準對堅果和籽類的檢測項目之列。或許,這也正是“瓜子有毒”不易被發(fā)現(xiàn)的原因。那么,此次抽檢為何要專門針對國家標準中并沒有要求的鋁和鎂元素呢?想來與此前的傳言及記者調查有關。因為在內部人士的爆料和記者的暗訪中,均有生產者明確指出,出于干燥和拋光“美容”需要,在“炒瓜子”加工過程中,一般都是會添加明礬和滑石粉的。
換言之,如果不是內部人士的爆料,是否永遠不會對“炒瓜子”想到檢測鋁和鎂元素,“瓜子有毒”真相是否還將被長期掩蓋?實在讓人一身冷汗。食品安全近年來備受關注,但對于食品安全新問題的曝光還是時有所見。大概重要的一點,安全監(jiān)管首先需要走出依靠內部舉報的被動困境。今天添加的是明礬和滑石粉,誰知道下次又會是什么呢?無疑,只有將監(jiān)管工作做在前面,從市場源頭著手,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食品安全的風險。
當然,安全標準滯后于實際有其客觀原因;瘜W指標何其多也,很多本來就不應該也不可能出現(xiàn)于正常食品生產或加工過程中,當然在最初的安全指標中不會出現(xiàn)。不過,在利益誘惑之下,不法商家從來就不會按常理出牌,任何不可能乃至駭人聽聞的行為,事實上都可能出現(xiàn)。三聚氰氨的沉痛教訓,永遠不該被忘記。而回到“炒瓜子”問題上,不檢測鋁元素或可按此解釋,但據(jù)介紹,天然瓜子中原本就是含有鎂元素的,那么對“炒瓜子”的檢測,怎能簡單套用對堅果的檢測標準,對其含量不聞不問呢?
國家標準并不是教條的原則。一方面,標準本身應該隨著社會市場等因素而改變,已經(jīng)落后于安全要求的標準理當及時修訂;另一方面,適當突破標準、拓寬檢測范圍,或許更有收獲,蘇州此次的抽檢就是例證。食品安全大于天,過分拘泥于標準,抑或把標準的落后當成不作為的借口,某種意義上才是最可怕的。(劉楚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