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國家大劇院2009年制作的普契尼歌劇《圖蘭朵》登上了大銀幕,作為中國首部西洋歌劇電影開始公映,似乎昭示著電影這一當今最時髦的藝術傳播手段,正在強勢介入高雅藝術在中國的普及活動中。
如果莫扎特、威爾第、瓦格納能活到今天,或許也會承認歌劇的黃金歲月已悄然逝去,流傳數(shù)百年的古老藝術正在遭受電影、音樂劇、流行音樂的巨大沖擊。這迫使參與這項傳統(tǒng)藝術的從業(yè)者們不得不考慮,如何運用新媒體和新技術為歌劇平添新的活力。于是,在不改變歌劇藝術形態(tài)的基礎上,越來越多的受眾正通過全新的視聽渠道分享歌劇。歐美國家很早就開始了歌劇電影的拍攝。早在2006-2007演出季,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就拉開了高清歌劇轉播的序幕,不僅是通過互聯(lián)網,世界各地的歌劇觀眾可以在電影院里同步欣賞劇院的演出實況。這種模式很快被英國皇家歌劇院、莫斯科大劇院、柏林愛樂等藝壇巨擘紛紛效仿,涉及藝術門類延伸至舞蹈、話劇等形式,在電影院觀看舞臺藝術成為潮流。
試水歌劇轉播不是要從中獲得多少經濟收益,而更多是為了吸引觀眾,特別是青年觀眾的目光。大都會歌劇院總經理皮特·蓋爾博曾介紹,其高清轉播使觀眾平均年齡從65歲降至59歲。而在英國,通過影院放映的歌劇《納布科》吸引了3.5萬名觀眾,芭蕾舞劇《胡桃夾子》更超越《007天幕危機》位居全英票房第二位。電影放映也并未影響舞臺演出的票房收入,據(jù)英國《舞臺》雜志報道,電影《悲慘世界》的廣獲好評反而帶動了劇院同名劇目的票房銷售,激發(fā)出年輕觀眾對于劇場演出的興趣。
現(xiàn)代傳媒手段未必是百試不爽的靈丹妙藥。眼下有實力制作電影的歌劇機構仍是鳳毛麟角,僅限于最知名的幾家歌劇院。其共同特點是歷史悠久,底蘊豐厚,在世界范圍內擁有很高知名度,代表了當今歌劇藝術演出的最高水平。對市場來說,有人能夠花錢在互聯(lián)網和電影中欣賞歌劇,不是為體驗這一欣賞方式,而更多是出于對“內容質量”的信賴。所以,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始終奉行著明星當?shù)赖乃囆g策略,幾乎每部歌劇都有世界頂級歌唱家登場。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則更多仰仗其豐厚的歷史傳統(tǒng),新演出季中進行網絡直播的悉數(shù)是德奧劇庫中的經典作品。
所以,對于初涉歌劇電影領域的國家大劇院,如何推出高質量的產品內容是最應該思考的大計,這不僅需要水準健全的管弦樂團、合唱團,更不能缺少明星的光芒。他們去年以多明戈出演的《納布科》作為劇院歌劇銀幕化的試水之作,正是深諳這一要義。而《圖蘭朵》集結了世界著名歌劇指揮丹尼爾·歐倫,國內著名導演陳薪伊,歌唱家戴玉強、孫秀葦、么紅、田浩江等組成的重量級主演團隊。指揮家歐倫觀后大力推薦:“大劇院版的演繹精彩絕倫,歌唱家們的表演堪稱完美,郝維亞的續(xù)寫是我看到最好的‘最后18分鐘’。我從中看到了中國歌劇的美好未來。”
作為高雅藝術,歌劇利用影視網絡手段傳播,就是為了在原有歌劇愛好者的基礎上,吸引更多觀眾。所以,歌劇電影不僅要有過硬的藝術質量,更要做到雅俗共賞。這一次,《圖蘭朵》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很多普通觀眾被劇中藝術力量所感動。他們說:“我看到主人公的快樂、幸福、憤怒、痛苦,我聽到他們每一段詠嘆、低語甚至最動情處的每一次呼吸。黑暗中,我仿佛也進入到銀幕里,和他們一起喜怒哀樂。”可見,內容為先、雅俗共賞,只有堅持這樣的理念,歌劇藝術以及歌劇電影才能在藝術市場上走得更穩(wěn)、更長久。(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