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從小就對針線活兒非常的喜歡,康大媽動起手做起來就特別容易上手。“別人不用教,我只要看一眼就會了。”康大媽說,在每年的社火晚會演出時,自己都會提前制作演員演出服裝,有時一個人忙不過就讓大女兒及其女婿幫忙做。如今一晃四十年過去了,而自己依然堅持在做。
沒有收入的戲團
要組建起一支義演隊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康明娥老人對此付出了巨大的艱辛。為了能夠召集一批熱愛文娛活動的民間藝人,康明娥老人長途跋涉,多方打聽,甚至上門去請那些群眾演員,如今一支十三四人的演出隊伍業(yè)已成立。在每年年關(guān)抑或重大節(jié)日演出活動時,康明娥老人就提前聯(lián)系熱愛此項活動的群眾藝人,讓他們吃住在自己家里,提前排練半個多月,還要給演員們發(fā)工資。至于演出的設(shè)備器樂,全都由康明娥老人自己備,自己沒有的就向別人租借。今年的社火晚會演出地點在街道及九灣村,時間從正月初七一直持續(xù)到正月十五,方圓四五里的群眾3000多人扶老攜幼前來觀看,極大地豐富了當?shù)厝罕姷木裆睢Q莩鲑M用,全都由康明娥老人自己出。她向記者算了一筆賬:一次演出六七天,除了演出服裝、設(shè)備器樂、演員的吃住、工資需要自己出,包括搭戲臺子、請人幫忙都要靠自己來完成,一周下來就需兩萬多元,而這些錢是從自己賣手工藝品、賣藥材甚至賣糧食湊齊的,還有一部分都是幾個孩子幫忙扶持著。“縣上每年能給3000多元補貼,其余大部分都得靠自己解決。”康明娥老人說。
康明娥老人的小兒子岳新峰不僅從自己微薄的工資中拿出錢來幫母親買音響、買器樂,幫忙搭建戲臺,還擔(dān)任母親所成立的花鼓藝術(shù)團的節(jié)目主持人,其大姐現(xiàn)在也已成為花鼓藝術(shù)團的主要演員之一。康明娥的老伴岳長茂是一名退休教師,在妻子的影響下成了她的得力助手,吹拉彈唱樣樣在行,他不僅會唱眉劇、戶劇,還能將黨的政策與社會風(fēng)貌融為一體變成快板供演出使用,外孫女放假回來也參與到演出當中。如今康明娥老人家里的成員幾乎都成為了花鼓藝術(shù)團的演員。
為了使自己熱愛的花鼓戲傳承下去,走進千家萬戶,康明娥老人一個人既唱又演,支撐起整個攤子,讓這個執(zhí)著的老人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假如有一天自己真的老了,不能演了,我很想把自己的花鼓戲和手藝傳承下去,希望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認可。”康明娥老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