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讀的歷史系列
李白一斗詩百篇,
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
這是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對李白的素描。同為著名詩人,心有戚戚焉,杜甫對李白懷傾慕之情,將李白狂放不羈的個性寫透骨頭,尤其是那句“天子呼來不上船”,很多人理解為將李白塑造成一個傲視君王的人,即使天子召見,也不是誠惶誠恐,畢恭畢敬,而我行我素,讓李白享有反抗權貴的“崇高聲譽”,不李白增加了太多“感情分”。
事實真是如此嗎?未必。先說杜甫這首詩,是寫實還是虛擬?恐怕無從考證,我愿意相信這是杜甫以現(xiàn)實為基礎,對李白飲酒作詩的文學創(chuàng)作。
在李白居長安時,確實有過自己喝醉,而皇帝召見的事!缎绿茣·李白傳》記載:有一次,唐玄宗在沉香亭召李白寫配樂的詩,而李白卻在長安酒肆喝得大醉。范傳正的《李白新墓碑》記載:唐玄宗泛舟白蓮地,召李白來寫文章,李白已在翰林院喝醉了,玄宗就命高力士扶他上船來見?梢,杜甫的詩確實以現(xiàn)實為創(chuàng)作基礎。
不過,“天子呼來不上船”則典型的“文學加工”,以至于人們以為是寫李白傲視天子,其實對李白喝醉之后的丑態(tài)描繪。理解這句詩的關鍵在“船”字,對于這個“船”字有五種解讀:
第一種:說這個“船”是皇權的代稱。李白不聽皇帝的召喚,藐視皇權,不與皇室合作,不上他的“賊船”。
第二種:說這個船就是水上的船。就是《李白新墓碑》所記載的,唐玄宗在白蓮池泛舟,召見李白,李白已經(jīng)喝醉了,上不了船,由高力士扶了上去。
第三種:說船字指的是衣襟或扣子。根據(jù)是《康熙字典》,“衣領曰船”“或言衣襟為船”。于是解釋為李白由于酒醉,在天子召見他的時候不扣扣子、衣冠不整、邋邋遢遢。
第四種:說“船”字其實是個“穿”字,由于兩個字同音,所以誤寫了。說李白聽到天子召喚時因酒醉而沒有穿好衣服。
第五種:說根據(jù)《辭!,船在古代是一種酒器。天子把李白召進宮來,李白看到?jīng)]有擺上酒器,就半開玩笑地說:臣是酒仙,怎么不拿酒來給我喝呀?
我想無論杜甫的詩是寫實寫虛,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寫李白酒醉后的狀態(tài)。一個人喝高了,醉成一灘爛泥,哪怕是神仙,看上去也是東倒西歪,形容邋遢,哪里還有清醒的理智來顧及形象,講究儀容?基于這樣一個最基本的常理,我認為,李白酒醉并不會因為他是詩仙就較常人特別一些,既然已經(jīng)爛醉如泥到“酒家眠”的程度,也就顧不上禮儀形象了,更不可能在這個時候還能夠想到什么藐視皇權,不上船與皇室合作這等高深的事。
所以,五種解讀中除了第一種,余者我認為都合情合理。說第二種,有人會覺得既然李白喝高了上不了船,為何詩又說成“不上船”,“不上船”同上不了船是兩個意思。但在我看來,是一回事,李白唱醉了,就想睡覺,你偏要扶他上船,他會有反抗,但不是反抗皇權,而是一種本能的生理反抗——醉了睡著舒服,折騰不舒服,所以不想折騰,故“不上船”。第三種、第四種解讀很寫實,李白酒醉,天子派人來叫時,只見他已經(jīng)醉得不成體統(tǒng)。第五種解讀說明李白醉得還不喝夠,意猶未盡,見了皇帝還想再喝兩杯。至于那句“自稱臣是酒中仙”更是一句“酒話”,別人說他喝醉了,不能再喝了,他偏不認同,非說自己是酒中仙,沒有醉,還能喝,再一杯。這樣理解整首詩符合邏輯、常理及詩的本意,應該不會有大問題。